清远广播电台媒体简介
清远广播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,其组织沿革、人员队伍、节目制作、技术设施等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,地市级电台的成立,是我市广播发展的分水岭,使宣传和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20世纪70年代末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,清远的广播事业得到了恢复发展,特别是1983年贯彻全国十一次广播工作会议“四级办广播、四级混合覆盖”的精神,开始筹办广播电台。1984年3月成立清远县广播电台(正股级),呼号为“清远人民广播电台”,地点设在县城先锋街30号县政府大院内(当时的县广播站宿舍大楼一楼),由覃莲花同志任台长,频率FM104.8兆赫,发射功率50瓦,发射天线(直立式天线)架设在宿舍大楼楼顶上,信号覆盖城区范围,全天播音14小时。电台分为宣传和技术两个小组,人员只有10人。80年代初广播宣传提出了“广播走自己的路”,节目开始进行改革。在自办节目中,其中《本县新闻》《大众生活》《农村天地》《文艺天地》等节目受到群众的欢迎。特别是《本县新闻》节目年采用的稿件达到近8000篇;《农村天地》节目以传授农科知识为主,受到了当地山区农民的欢迎。对于山区清远来说,有了当地的电台,不用有线便可以收听到无线广播,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。
1988年2月28日,清远撤县建市后,电台重组升格为地级市台,清远市人民政府清编[1988]1号文批准成立清远人民广播电台,为副处级单位,呼号同为“清远人民广播电台”,在原址上当时新落成的广播电视大楼挂牌成立,石征献同志任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电台台长,设新闻、采通、专题、文艺广告、播出五个部门,后增加办公室、技术部共7个部门,人员增加到15个编制。1989年,我市开始筹办1000瓦调频立体声台,经过三年的筹备工作,于1992年9月15日毛泽东同志为广播题词发表27周年之际开台试播,当晚举行了“希望之声文艺晚会”,全市有700多名领导和来宾观看了精彩的演出。1000瓦发射台设立在海拔610米的清新八片山上,是全省发射地点最高的台之一,当时的频率为96.7兆赫(后经省广电局对频率资源重新调整分配,清远电台的频率改为88.7),讯号除覆盖清远清城、清新、佛冈、英德等县区外,还可以覆盖广州、肇庆、佛山等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县区。为配合蓬勃兴起的新建市的宣传,满足当地新闻及信息的需求,设置节目《清远新闻》、《消费广角镜》、《小芳信箱》、《点歌传情》等,播音时间全天16小时,主要采用主持人直播形式,节目分18个板块。《清远新闻》年度采用稿件达到8000多篇,以较大篇幅宣传了新建市各项成就;《点歌传情》栏目有年近10万人次参加,《小芳信箱》采取与青少年交朋友的形式,回答工作生活上的问题,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。从1995年开始,电台每年都举行本市的歌手大赛或各项大型活动,其中歌手大赛举行了六届,清远地区各县(市)均派出选手参加,成为当地的文化娱乐盛事。在清远历次抗击洪水之中,电台宣传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,特别是1994年抗击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,被清远市委市政府授予抗洪先进单位称号。
1999年电台组成新班子,卫晋花同志任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电台台长,筹建3000瓦调频台,到2000年,正式启用3000瓦调频发射机,并在我市西北部及东北部的山区地带设立了转播发射台,其中阳山转播台1000瓦、连山、英德、佛冈100瓦,从而实现了全市覆盖。到2000年,全台在编人员增加到37人。在技术设施方面:共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广播级(英芙美迪数字技术公司设计)数字音频工作站,升级了电台设备,节目播出实现了数字化,保证了制作广播节目的基本需求。在宣传上确定了广播实施“精品战略”,促进了“创优”和“创收”。有一批节目及作品参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评比获得各项奖励,得到好评,从而全面地提高节目广播的节目质量。广播剧《没有主角的采访》、《一张照片》获得广东省“五个一”工程奖,新闻作品《姐妹上学》、《德江书记强调:让孩子读上书是政治任务》、《另一种人口警报》多个作品分别获得广东新闻奖一等奖。